演讲中怎样用数据说话?统计的数据是说明和支持某种观点的有效工具。因此,只要能够小心地使用统计数据,并适当地解释,使这些数据对听众产生意义,它们就能够传达你的观点,表达出你的思想。最重要的是,你应该理解自己引用的统计数据,并加以适当的利用。
数据很容易被操纵和扭曲,所以要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,能够支持所说明的内容,还要确保正确地掌握好统计尺度。如此,才能让利用统计数据来说明某一情况的讲话者的陈述具体可信。当然,听众并不能记住所有的数字,但讲话者拿出一系列数字,会对听众产生总体上的影响,只要听众能够记得“有一系列统计数据支持讲话者的立场”,就算达到了目的。
当众讲话中,用从可靠来源获取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,并让听众“听”懂数据,非常具有说服力。在这里,统计数据的主要价值是使讲话者的思想具备数字化的准确性,对讲话者努力论证一个问题时尤其重要。举例子可使问题更加清晰具体,并以个性化的用语使问题更加震撼,但是听众仍然会有怀疑。这时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就很有意义。研究显示,如果生动的例子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佐证,例子会产生更大的作用。
统计数据固然有帮助,但是如果整个讲话从头到尾堆满统计数据,听众就很容易昏昏欲睡。只有需要的时候才补充一些统计数据,然后确保这些数字容易被听众理解,才能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。与其将听众淹没在统计数据的大海里,不如仅用其中几个重要的数据更会起到效果。
那么,在当众讲话过程中应该如何利用数据呢?使用统计数据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
1.说明统计数据的来源
数据是很容易被人操纵的,正是这个原因,细心的听众才会对讲话者统计的数据来源留心。
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一篇名为《赢在2006——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增长》的演讲中说:“2006年上半年,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275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14.3%。其中,城镇国有经济单位平均工资为9796元,增长15.3%;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为5566元,增长15.6%;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为9165元,增长11.6%。”
这些都是让人惊讶或怀疑的数字。有些地方职工下岗情况很严重,相当多的大学生就业很困难。“数据真实吗?”他的同学就不愿意接受这些数据,他们非常怀疑他的观点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位学生没有说出他是从哪里得到这些数据的。
但后来发现,他的那些数据是可靠的,因为那些数字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发表的一篇《上半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持续增长》的报告。如果讲话者提到他在讲话中所引用数据的来源,他的讲话一定会更加有说服力。
2.解释统计数据的意义
统计数据本身并不会讲话,我们要对它们加以阐释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听众。
比如,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语:“杯装奶茶开创者,连续六年销量领先,一年卖出七亿多杯,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!”如果只说一年卖出七亿多杯,相信大家听到这个数字肯定感觉很抽象,没概念。但是,解释成“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”,马上就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觉,后来这个广告在市场上反响热烈!
此外,要简化复杂的统计数据。比如,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.13米;圆周率约是3.1415926;月球离地球大概是384401公里。这些都是有趣的数字,但是听起来太复杂。除非有很重要的原因,必须拿出准确的数字,否则你应该将这些数字取整。你不妨说,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约是8848米,圆周率约是3.14,故宫有房屋大概1万间,月球离地球大概是38万公里。
3.将数据转化为事实
数据很有效,但数据不是万能的,并不总是有效。一是因为,太多的数字容易枯燥,听众听得乏味;二是因为,数字如果过于庞大、微小或夹杂专业术语,听众就会没有感觉或者难以听懂。这时候,如果我们能够把数据转化为事实,听众就会更容易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