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讲稿如何选材?演讲者可以决定自己说什么、怎么说,但在说之前务必要确定,听众听到话后,是否会产生这样3个问题:“说的是什么意思?”“为什么要相信你?”“那又怎么样?”
如果一个演讲者在材料的选择和解析上,没有对这3个问题给予正面回答,那么他的演讲必然缺乏说服力,需要进一步修正。
那么,怎样组合材料才能让我们的演讲更丰满、更有说服力呢?
第一,材料要详细具体。
越详细具体的材料越会让人觉得扎实可信的。专家言论、科学数据以及故事案例,等等,这些有效的材料让你的演讲专业而权威,从而促使听众自己说服自己。相应的,我们在演讲中要避免概括性、笼统性的材料。这些材料似是而非,缺少细节说明,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。正所谓,细节决定成败。
比如下面几种表述方式,看哪一种更具说服力?
1、高度概括性表述:“在美国,博物馆很受人欢迎。”
2、一般概括性表述:“去美国艺术博物馆的人,要比参与其他形式的文化及娱乐活动的人多多了。”
3、详细具体性表述:“在美国,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要比参观所有其他重大赛事的人多很多。比如,在纽约市,旅游者参观的对象最多的,不是自由女神,也不是帝国大厦,而是我们都想不到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。这个博物馆每年接待的游客,达到500多万次。”
以上哪一种说服力更好?显而易见,当然是列举材料和数据最多的第3种表述方式。
第二,让听众有深切的现场体验。
不管是阅读《圣经》还是佛学经典,我们都会发现,书中总是有很多具体而生动的例子、鲜活而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述,等等。通过阅读这些具象化很强的文字,读者就会理解高深的道理,并获得思想上的顿悟。
演讲也是如此,一个鲜活而生动的案例、视觉场景描述,会让你的听众沉浸其中,并身临其境地将自己带入其中,这样你演讲中所主张的观点就会有了个性和生命力,不再是模糊的概念,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了。下面请看一段文字:
“奥布林高地是1939年为爱尔兰劳工修建起来的一个住房项目的一部分,儿童在那里一边用西班牙语谈天,一边玩捉人游戏。在一家东南亚餐馆里面,到处都是越南鱼酱刺鼻的气味,就在这里,吉亚维斯的希腊杂货店曾经红火了70多年。”
这几句话出自《时代》杂志。这篇文章是讲马萨诸塞州洛韦尔市文化融合状况的,而这几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。看完这段文字,即使我们没有去过这个地方,也会被杂志作家的文字描述所征服。因为我们读到这段文字,就觉得这个地方就在眼前。
相应的,如果这段话只是乏味枯燥地说,“在那里人来人往,每天都是如此。”那么,听众也会觉得乏味枯燥,并且脑海里不会留下特殊的印象。
第三,演讲说服力要靠具体数据支撑。
在演讲中,数字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。任志强在采访时候谈到的一段话,对网友封的“任大炮”一名叫屈。他说:“我不认为我是在放炮,我演讲都是用数据说话,每次演讲前我都要做大量的功课。”
连当代名人都不敢忽视数据的力量,甚至认为因为有数据,所以才不是放大炮,可见数据几乎可以与真实可信划等号。马云在第九届网商大会上如是演讲——
“我记得2003年第一次开始有思考做网商大会的时候,2003年整个淘宝的交易不到一个亿,今年淘宝网的交易会过一万亿,变化一万倍,网商从一个概念到今天变成落地,到今天变成中国主要的一个商帮力量,在改变着、影响着中国,大家知道一万亿是什么概念,所有的年轻人,这一万亿意味着中国排名第十七个省的GDP,全中国超过万亿GDP的、人民币GDP的省只有十八个,去年陕西省的整个GDP就一万亿。”
在这个案例中马云有效使用数据,使得演讲气氛空前沸腾。的确,在讲话中,使用具体的数字可以给人以“专家”的权威感。所以,如果你想征服听众,那么,一连串准确的数字具有极强的杀伤力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脱离了语境的数据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,只有把数据置入情境之中,并结合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讲解的时候,才能够让数据更有意思,更有说服力,才能够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。